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30日 文章作者:
【编者按】9月10日,第二届中国酒文化大会暨2025“中国酒文化月”在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期间开幕。酒类企业代表、酒文化研究机构和省、各级行业协会代表等齐聚一堂,探讨中国酒文化的基本原理,丰富“中国酒文化学”的理论建设,共话中国酒文化的初心,推动中国酒业走向更加精彩、更加美好的未来。即日起,我们推出【酒以载道 文以化人】专栏,刊发嘉宾发言内容,以传思想精华、聚行业共识,助力中国酒业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
金秋九月,是春天播种的收获,亦是美酒酿造的收获。也是人们感悟生长,品味岁月,把酒言欢的时节。于酒业而言开窖、封坛,立茬、下沙等成为九月与酒的重要仪式。因此,我们把九月确定为“中国酒文化月”。
今年,第二届中国酒文化大会、2025“中国酒文化月”启动仪式,成为贵阳酒博会最重要的活动,恰如其分,应景应心。我想从三个方面,分享一下关于中国酒文化的一些感悟。
1.中国酒文化的现实问题
中国酒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调整,2003年的产能低谷,2013年的深度调整,以及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的产业再一次深度调整。
产能、销量、价格、需求都正在发生变化,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消费场景、消费群体、多元需求也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形成了产业下行的压力。但同时,也蕴含着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当然了,源于调整有内因,也有外因。但核心因素又是什么呢?
我以为,核心因素,就是中国酒文化。大家看到今天的题目是《中国酒文化学的基本形态》。看似好像一个学术问题,其实不是。中国酒文化学的研究,自有大量的文化学者去做专业研究,而我关注更多的是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前几年,我就中国酒文化,曾经提出“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新、文化自信”的16字原则。在目前的形势下,这16字,有进一步深入解读的必要。
文化自省方面。我们从2015年开始举办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到今年已经是第11年了。但是,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同仁并不理解和认同。有的朋友认为,如果消费者都适量饮酒、文明饮酒、健康饮酒,我们的酒卖给谁,增量从哪里来?其实我们没有想通一个简单的道理,少饮才能常饮,常饮一定多买,过量一定是少饮,少饮一定是少买。
酒桌“文化”不是酒文化,只曾经是我们酒桌文化的一部分。2011年,醉驾入刑,面对这些强制性的法律措施,我们完全是被动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中国酒文化,与酒桌陋习分辨不清。盲目自信的多,自我反省的少;习以为常的多,自律警觉的少。时至今日,什么是中国酒文化的精华,什么是中国酒文化的糟粕,我们还缺乏系统的梳理,深入的思考。
文化自觉方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我们的固有认识,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理念、消费趋势,发生了错位。除了法律的强制约束之外,我们的主流消费人群,正在从80后向90后转移,从“利他为主”向“悦己为主”转变。少喝酒、喝好酒、健康饮酒、多元化饮酒,正在成为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中国酒文化的认知,是落后于时代要求、落后于消费需求的。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建立起这样的文化自觉,与时俱进,我们产业的未来确实令人担忧。
文化自新方面。中国酒文化的分布,是一个复杂的构成。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甚至认知差异比较大。我们要看到社会在大踏步地现代化,“人”在大踏步地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大踏步地现代化。在这样不会逆转的大趋势面前,我们中国酒人需要现代化,中国酒企需要现代化,我们的产业文化、企业文化理念都需要现代化。文化自新,是我们迫在眉睫的必然选择。
文化自信方面。没有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新,就没有文化自信。文化自新,不是忘掉过去、抛弃过去,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在传统的中国酒文化中,找到一条“新质酒文化”的创新之路、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是盲目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建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代同频,与消费者共进,保持产业的持续、健康、繁荣。
2.中国酒文化学的基本原理
要做到以上16字原则,需要我们对传统中国酒文化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
中国酒文化的概念
什么是文化?据说已经有了500种以上的定义。美酒的品质和安全越来越好,那是美酒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喜欢饮酒,喜欢饮酒的场景,仪式,微醺的状态,心灵的慰藉。这是美酒精神文明的进步。
就人们的认知而言,酒文化映射的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呈现。那么,酒文化,某种意义上就是饮酒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酒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所创造、传承、选择、整合的饮酒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系统组成。
中国酒文化的文化模式
中国酒文化的底层逻辑,是集体和谐主义;西方酒文化的底层逻辑,是个人自由主义。集体和谐主义,是群饮文化;个人自由主义,是自饮文化。中国酒文化的群饮文化,可以概括为:“感恩互敬、分享表达、利他为主、兼顾悦己”。
思维方式决定生活方式。集体和谐主义的根源,是儒家思想。中国人对饮酒文化的要求,堪称世界最高标准。儒家君子的标准是“仁义礼智信”,《孙子兵法》对将帅的标准是“智信仁勇严”,而我们的饮酒标准,可谓是文武兼修。“感恩互敬、分享表达、利他为主、兼顾悦己”,要做到五个字:“敬、诚、义、正、长”。敬,就是分享、表达、感恩、感谢,互敬互爱;诚,就是以诚相待,人随酒量,不附权贵,诚信不欺。义,以酒结义,肝胆相照,心灵相通,相向而行;正,贵在酒德,饮而不醉,不乱不闹,不胡作非为;长,酒越喝越厚,友越交越长,以酒会友,天长地久。酒伴随着我们进入社会一直保持到退隐江湖。
中国酒文化的根本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一定的理性状态之中,也就是生活在一种常态之中。饮酒时,人们往往可以超越常态,可以让人们从理性的常态中超脱出来,获得一种感性的收获,动态的人文气象,激情的生活语境,飞扬的生命意义。因此,常态中不能解决的事情,超越常态解决了;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李白斗酒豪饮,让理性的思维,灵感迸发了;忧愁郁闷的心情,释怀了;曹操对酒高歌,生活充满激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了。因此说,超越常态,就是中国酒文化的根本动力。
正因为超越常态,我们热爱美酒;也正因为超越常态,我们要理性饮酒。应该说,美酒,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两者并不冲突,但应该有边界。超越常态,不能超越法律的边界,不能超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规则的边界。因此,我们酒业的问题,根本的不在政策、环境,而在我们自己。
中国酒文化的独特基因
“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酒是一个证明”。中国是最早酿酒的国家,也是发明蒸馏酒的国家。由于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而酒文化贯穿了一万年文化史,因此说,中国酒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延续一万年的酒文化。
正因为延续了一万年, 我们今天的酒文化中,依然保留了中华酒文化的万年基因,比如以曲酿酒、以陶陈贮、人神祭酒,是活态传承,活态文化。这样的创造与传承,这样的基因与活态,加上我们儒家文化支撑的“群饮文化”,决定了“中国酒文化”的独一无二,决定了“中国酒文化学”是一门独立的学问。
3.中国酒文化的未来走向
19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啤酒、葡萄酒、烈酒、鸡尾酒、酒吧等国际酒业打包进入中国市场,西方社会主导的、国际化的饮酒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步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在北上广深等东部沿海城市,这种现象尤其明显。因此,现阶段的中国酒文化,是“双文化结构”,传统的中国酒文化与传入的国际酒文化,共同存在,并行发展。
我们的先贤、著名思想家黄文山指出:“文化学者告诉我们一条确实的法则,凡两种文化相接,优者胜,劣者败。或类化优者,而创作成另一种新兴文化”。这个法则,我们无法抵抗,所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只有改造,对于现代文化只有分别采纳、适应和选择,以创作成第三种新兴文化。
我们谈中国酒文化的定义,是“中华民族所创造、传承、选择、整合的饮酒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系统组成。”这其中的选择、整合,就包含了中国酒文化的未来走向。
必须强调的是,西方酒文化价值系统的源头是酒神精神和宗教文化,显著特征是个体自由。要让中国社会从“群体和谐”的根源文化,完全转变为“个体自由”的西方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中国酒文化的未来走向,一定是第三条路,或者说是中国酒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中国酒文化古典价值系统是小农经济的产物,现在中国正在大踏步地现代化、城市化、国际化,包括酒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价值系统必然会被改变。
未来,中国饮酒文化会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国内与国际、古典价值系统和时代价值系统之间,融合、构建起中国特色的价值系统、生活方式。中国特色的价值系统,不是对古典价值系统的简单继承,更不是对西方价值系统的学习克隆,而是一个融传统价值与时代价值于一体的创新系统。
一切问题,都是文化问题。思考一切重要问题,都需要从文化的视角;解决一切重要问题,都需要选择从文化入手。文化的本质,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文化要知行合一,文化是一种管理实践。
时至今日,产业和企业的重要任务,是要“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新、文化自信”;中国酒文化学的重要任务,是系统总结中国酒文化的传统价值,客观分析当今“双文化结构”的互相作用,传承、选择、整合、创造。研究中国酒文化的“新质酒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酒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一审:张映芳 王城
二审:陈杨 蔡忠成 方存芳
三审:王幸韬 吴德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