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1日 文章作者: 张映芳
凌晨五点,金沙县禹谟镇新寨村的山野尚在浓雾中沉睡。周守才却早已踩着田埂上的露水,俯身于那片起伏的赤色波涛之中。他黝黑的手指抚过一株株沉甸甸的红缨子高粱穗,指尖之下,一颗颗饱满的籽粒如同浓缩的火种,映照着他16年来在泥土里的辗转与求索。
16年农耕路,周守才脚下的泥土浸透了太多未能兑现的汗水,肩挑五口之家生计的他,在市场的无常与天气暴虐的夹击中,一次次被推至生活的峭壁边缘。
蔬菜的行情如过山车般跌宕,辣椒价格盈亏难料,烤烟种植更是步步荆棘。市场的波动,收成的未卜,都在无数次无声地捶打着他作为一名农人的心志。田埂上那些深深浅浅的泥泞脚印,刻下的不只是跋涉的艰辛,更是一次次沉重而无声的叹息。
然而,在命运的低谷,周守才从未坐以待毙。“不能总在泥泞里打滚,得找对那把开门的钥匙。”周守才深刻认识到,唯有依托优势产业、提升科技含量、实现规模效益,才能在土地上书写长久自足的文章。
困境没有将周守才困住,反而激发出他破局的勇气。当种植茅台红缨子高粱的消息如春风般拂过新寨村的山岗时,周守才的心被猛地照亮了。那赤红穗浪中蕴藏的机遇,逐渐在他眼前清晰,尤其是收购保护价的提升,让他心中的希望有了沉甸甸、可衡量的重量。最终,周守才在茅台红缨子高粱的丰硕中找到了答案,毅然将18亩土地的命运,押注在了那片赤红之上。
然而,从传统种植到有机标准的跨越,如同横亘在面前的又一座山峰。粗放年代依赖的化肥、农药,曾是田间难以割舍的“捷径”。如今,他必须将那些深入骨髓的经验彻底归零,在这片辽阔的沃土上,重建全新的、严苛的种植秩序。
他沉下心来,系统钻研茅台红缨子高粱种植的关键环节。育苗前期,他小心翼翼地进行营养坨腐土的预备与消毒杀菌,为幼苗构筑无菌堡垒;苗期管理精细到每一片叶子的舒展,只为幼苗在最初的竞争中赢在起点;移栽时近乎苛刻地遵循技术标准,确保株距精准如列兵;在病虫害防治上,他舍弃了立竿见影的化学药剂,转而拥抱更需耐心与洞察力的生物防治。在他日复一日的躬身实践中,土地悄然恢复着被遗忘的生命力。
汗水,终浇灌出奇迹。当红缨子高粱以沉甸甸的穗浪回报他的坚守时,托起的是他整个家庭的希望与未来。新居落成,车轮转动,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在堂屋回响。这片高粱地,终于生长出了能紧紧握在手中的安稳与幸福。
周守才不仅是自家致富的能手,更是带动乡亲共同增收的引路人。他家的田埂上,渐渐多了乡亲们的足迹,田间地头成了他的“流动课堂”。他毫不吝啬,掰开揉碎讲解种植要领,手把手教乡亲们如何精准施肥、识别病害等,将多年摸索出的技术倾囊相授。谁家地里有疑难,总会出现他的身影。
“只有整个新寨村的高粱都红透,这产业才算真正扎下了根。”周守才说道。新寨村的高粱产业,正是在这种互助协作的良性氛围中,悄然走向了规模化与专业化,昔日零星的红点,终成燎原之势,成为当地乡村振兴最强劲的引擎。
从独力摸索到群雁高飞,周守才十六年躬身大地,用一粒粒“红缨子”高粱印证了朴素的道理,当一个人将技艺磨砺到极致,不仅能照亮自己的前路,更能以这微光化作火种,点燃一群人奔赴丰饶的共同征途。
当前,放眼望去,新寨村的田野被一片奔涌的赤红色点燃,仿佛大地为奋斗者加冕的勋章。这片随风翻滚的红缨子高粱,在新寨大地上,已汇成乡村振兴最澎湃的赤潮。
一审:张映芳 何雪沙
二审:陈杨 蔡忠成 方存芳
三审:王幸韬 吴德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