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1日 文章作者: 系统管理员
「编者按」:立秋将至,丰收在望。赤水河畔随风翻涌的火红穗浪,奏响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喜悦乐章。
在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前夕,本报推出《赤河穗浪记》四章回系列报道,在蜿蜒的河谷与层叠的田野间,捕捉茅台红缨子高粱背后的山河诗行。这组带着晨露的田野调查,将以每日一帧的节奏展开崇农画卷。
当红缨穗浪漫卷黔北,且看一粒高粱如何串起土地信仰、匠心情怀与共富征途,为即将启幕的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写下最深沉的注脚——大品牌的大担当,便是将每一穗谦卑垂首的红缨子,都酿成山河共富的时代醇香。
在遵义市仁怀市喜头镇中心村“石猪圈”,赤水河清亮的臂弯中,山梁环抱处,是汹涌的生命绿涛。高粱拔节扬花,秆密叶阔,在风里沙沙作响,高过了农人佝偻的身影。烈日下,总有一个黝黑的剪影在高粱林中穿插跋涉,任凭卷了边的高粱叶扑打在脸上。
她是39岁的王满。喜头镇上曾经的“白富美”,如今是乡亲口中被骄阳锻造的“黑珍珠”——一位种着300亩茅台酒用高粱、300亩烤烟,并盘整了700余亩撂荒地、计划再种1000亩豌豆苗的产业带头人。
王满收获高粱
她走过的路,宛若脚下蜿蜒的山径,陡坡险峻,洼地泥泞,却始终倔强地向上攀援。
“霸道”老六
在喜头镇,提起王家“七仙女”几乎无人不晓。1986年出生的王满排行老六。父亲是位开朗豁达的石匠,撑起七朵金花的天空;重男轻女的乡俗里,母亲偏把女儿们都护在羽翼下,一个也不舍弃,咬紧牙关也要送其读书,护其尊严。脏活累活有姐姐们承担,王满与小妹王旋,如细瓷般被呵护得白皙光洁。
老六王满,骨子里流淌着不羁的血液。
从小就是运动场上的佼佼者,长期霸榜学校中长跑冠军。这旺盛的生命力,是深植于血脉的倔强,也是日后在命运泥泞中挣扎前行的原始力量。
命运却在她少女时代时急转。体育天赋出众的她被遵义体校眷顾,却因家贫如洗,仅读了半学期便黯然辍学,如同折翅的雏鸟。后辗转广东深圳打工,19岁嫁作鄂城妇,十年湖北武汉光阴,育有两子。当婚姻离散时,她拖着一身疲惫与一对幼儿,像失群的归雁,黯然飞回喜头故土。
故土悄悄为她挪开了另一扇门——在七妹王旋的搭桥牵线下,她结识了在镇小学执教的张老师。这位温润的读书人,后来为了支持王满的种植事业,竟甘愿辞去校长之职,远调至更偏僻的云乐小学教书。这份沉静的力量,成了王满生命风暴中一根重要的缆绳。
小村惊雷
与张老师重组家庭、再育一女后,王满初回喜头的生活重心被幼女与生计牢牢套住。她在云乐小学门口开设杂货铺,一边带孩子,一边卖些文具、副食维生。日子虽安稳,但骨子里的不安分却让她感到浪费光阴。母亲瘫痪在床的如山重负,更让她喘不过气。
母亲离世不久,王满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将经营尚可的店铺无偿赠予丈夫困难的表弟一家,只留下一句朴素的承诺:“什么时候做不下去,或者不想做了,再交还我。”这份朴素的慷慨,如同冬日炭火,暖了他人,也点燃了自己踏出新途的决心。
“她救了一家人啊。”村里的知情者话语沉重:“这家有4个孩子要吃饭,要上学。而男主人重病,如果没有这个店维持,恐怕这个家早就散了。”
2021年,更大的惊雷炸响在这个小山村——王满宣布:“我要种高粱。”中心村哗然。
画家李历笔下的红高粱
丈夫愕然,亲朋劝阻一片。
当时,村里有几百亩整治好的高标准高粱基地,打算引进种植大户,面对这位主动请缨的亲姐姐,村党支部书记王旋充满疑虑。后来,村委会将土地“一分为二”,划出地块让王满与另一大户“PK”,各凭本事说话。
2021年,王满种高粱的第一年,签下185亩地。没有经验,资金也短缺,但王满没有丝毫退缩,她积极向农技人员、种植大户讨教,不断摸索适合本地的种植方法。
起步艰难,但幸有政策春风:相关部门在育苗、大棚等方面对王满给予了扶持。无奈天公偏要淬炼这粒种子——罕见大旱席卷而至。抗旱指令发出,王满成了最听话的兵。“抽水!早晚的抽水!”镇里的高级农艺师陈仕强火速调来水泵,王满昼夜不舍守护她的青苗。相邻的种植大户轻视抗旱,绝了收成。当红灿灿的高粱颗粒归仓,村民叹服中夹杂着复杂的议论:“她运气真好。”
红缨子高粱喜获丰收,收割机往返穿梭田间地头
这运气,是水泵日夜不歇的嘶吼,是她俯身山坡被汗水浸透衣衫的烙印。
第二年,命运再次扬起冰雹的鞭子,无情抽碎了她精心培育的“高粱+”作物——300亩豌豆苗在自然灾害中化为乌有,10余万元损失令她心头泣血。
政府送来农资抚慰灾后,勉强挽回5万多元损失。绝不向困难低头,王满继续埋头苦干。也正是这一年,让乡亲们真正见识了这女子的硬骨头,开始对她刮目相看。
大地勋章
昔日的王满与王旋,曾是喜头镇一道亮丽的景致,都有一副好身材,都有一张好脸蛋,都有白皙的皮肤,姣好如双生。
如今,王满的肤色,成了她种高粱最直观的勋章。那位娇嫩的“白富美”,在寒来暑往风吹日晒雨打中,羽化为一只坚韧的“黑珍珠”。与妹妹并肩,她洒脱笑言“悬殊大了”——那黝黑,是大地颁给奋斗者最浑厚、最荣耀的印记。
汗水浇灌的土地会铭记耕耘者的名字。在王旋眼中,姐姐已是村中砥柱:
村里救急救困、出钱出力的事,全是王满来。助人之举,从种高粱那日起,便没有间断。
高粱染红了山坡
王满知道妹妹这么做,是在避嫌。为了少让别人说闲话,她这个村党支部书记,只能拿自己的姐姐“开刀”。2023年,王旋担任中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满特意点明:“是我种高粱在前,她当书记在后。”这倔强的细节,是她傲骨的微光。去年,王满还光荣地在党旗下宣誓,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高粱从育苗、移栽到管护、收割,每一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年,王满组建了合作社,通过灵活雇佣、协议派工等方式,吸引周边村民到基地务工。她的脚步踏出高粱地,又开辟了旱烟田。去年,她的烤烟质量惊艳仁怀。2024年,她已种植高粱300亩、烤烟260亩、玉米120亩、娃娃菜400亩、节节瓜40亩……年产值冲破260万元。纵然需支付百万元计的劳力工钱,她依然稳稳握住百万元盈利。今春仅高粱育苗一项,便入账26万元。
今年,她目光又拔高,要种3000亩地,并自建13座大棚。与茅台签订种植合同的248亩红缨子高粱,茅台每亩地免费提供1斤半红缨子高粱种子、3包有机肥、1瓶有机农药。算下来,茅台足足送给王满372斤种子、744包肥料、248瓶农药。
“如果自掏腰包,起码要花十多万元,茅台对我们粮农的扶持力度够大。”王满感言。茅台订单熨平市场风浪,补贴收购护航收益,还出真金白银整治土地。王满慨叹,做一个种植茅台酒用高粱的粮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当中心村的土地在霞光中舒展筋骨,王满的身影依然在山坡里移动。昔日白皙的肌肤刻满阳光的印记,那是“黑珍珠”最独特的勋章,她曾是被生活风霜吹打过的山村儿女,如今已成为这片土地倔强而温暖的脊梁。
王满的故事,是仁怀山野间最生动的一行诗,告诉每一个在泥泞中跋涉的人:生命真正的精彩,唯有在烈日下躬身耕耘,才能从大地深处收获硕果。
一审:张映芳 何雪沙
二审:陈杨 蔡忠成 方存芳
三审:王幸韬 吴德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