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网口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详情页

根植沃土 茅台文化“艺”彩纷呈

文章来源: 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3日 文章作者: 张映芳 黄劲松 奚望 杨静

  在茅台,空气中不仅弥漫着酒香,还蕴藏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文化力量。

  位于茅台制酒、制曲、包装车间等地的文化长廊里,一幅幅剪纸、书法、绘画等作品跃然墙上。赤水河的波光、红缨子高粱的丰硕、匠人挥锨的剪影……这些由员工亲手创作的艺术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凝结,也承载着他们对茅台的深情,更成为茅台企业文化发展的一股鲜活的力量。

剪纸:一剪一纸 匠心传承

  在制曲六车间的文化长廊里,刘世琴的多幅剪纸作品被精心装裱,静静地悬挂在文化墙的中央。

  画面中,匠人躬身劳作的身影,整齐排列的曲坯,小麦如点点繁星……刘世琴以精巧细腻的非遗剪纸艺术手法,将茅台的制酒和制曲等场景跃然纸上。于方寸之间,把茅台传统工艺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生活中,刘世琴总喜欢拿起剪刀,用心记录着工作中的点滴。“剪纸就像制曲,需要耐心和专注。每一刀都要顺着纸张的纹理走,一刀下去,不能犹豫,否则就会破坏整体的美感。”刘世琴说。

  创作中,刘世琴将茅台酒的经典元素、酿造工艺等融入其中,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茅台经典酒瓶、灵动的飞天图腾以及员工忙碌的身影等,每一幅作品都在讲述着一个关于茅台的故事。

  “我想让更多人看到,茅台不仅仅是一瓶酒,背后还有无数员工的心血和坚守。”刘世琴的剪纸灵感,源于她16年的制曲工作经历。“剪纸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的力量,就像茅台的制曲过程一样,每一步都不能急功近利,只有用心才能制好曲。”刘世琴感慨道。

刘世琴剪纸作品

  在她的剪刀下,小麦颗粒的纹理清晰可见,员工们搬动曲块的手势被刻画得细致入微,曲坯的圆润形状与表面纹路用镂空与实线交替表现,既真实又富有艺术美感。曲房的古朴建筑,匠人的专注神情,以及曲坯的规整排列,都在她的剪纸作品中得到了升华。 

刘世琴向同事分享剪纸技巧

  工作之余,刘世琴还带动身边的同事、朋友和家人一起参与,向他们分享和教授剪纸的方法和技巧,共同感受这方寸间的指尖艺术之美。

  刘世琴的剪纸作品,不仅记录了匠人们的辛勤付出,更传递出茅台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剪纸与制曲工艺的交融,是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让大家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茅台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匠心精神。

纸雕:一雕一琢 曲艺交融

  制曲二车间王芳的原创纸雕作品《重阳醉月》,则呈现出了茅台的另一种美。她通过细腻的手法和巧妙的构思,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展现了茅台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一名纸雕爱好者,王芳热衷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进行融合创新。她说,希望通过自己作品的呈现,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到茅台传统文化的美,引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纸雕作品制作过程

  《重阳醉月》由14层精心裁剪的剪纸和纸刻组合而成,每一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打磨。“每一层的设计都需要考虑到整体的视觉效果和故事性,这是一个非常细致且需要耐心的过程。”王芳说道。

  作品中,茅台酒瓶的经典造型,酒神图元素以及手持酒杯的形象被王芳巧妙地融入其中,述说着茅台酒的悠久历史和卓越品质,仿佛在邀请观赏者一同品味茅台的醇香。

  当灯光亮起,作品的层次感瞬间显现。山峰层峦叠嶂,由远及近,带领观者穿越时空,置身于赤水河畔。在光影交错间,从酿造到品鉴,从历史到现代,无不展现出茅台文化的源远流长。

  回忆起创作的过程,王芳说道,“在赤水河畔驻足时,我仿佛感受到了那份流淌的灵气,这激发了我将这种感受融入作品中的想法。”这些细腻的感受,如同涓涓细流,悄然汇入王芳的创作之中,最终化作刻刀下流淌的灵韵,赋予了作品灵魂和生命。

  《重阳醉月》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王芳对茅台酒工艺的致敬,更是对茅台文化的一份深情告白。王芳以艺术的形式,将茅台酒的精神内涵转化为视觉语言,让每一位观赏者能近距离感受到茅台文化之美,让茅台酒这一传统酿制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书法:笔墨之间 文化流淌

  在制曲二车间,有一面特别的“文化墙”,上面错落有致地悬挂着数十幅员工的书法作品。

何娟的书法作品

  其中,一幅《顺天敬人 明理厚德》的行书格外引人注目。作品装裱在深褐色画框中,“顺天敬人 明理厚德”八个大字笔力雄健,墨色酣畅,在柔和的灯光映照下,仿佛能嗅出墨香与酒香交织的气息。

  这幅书法作品,出自制曲6班员工何娟之手。“‘顺天敬人 明理厚德’这四个字不仅是茅台的企业价值观,也是做人的准则。制曲要顺应天时,遵循时间法则,做人要明事理,坚持厚德修身。书法也是如此,每一笔都要用心去写,才能写出神韵。”何娟说道。

  大学期间,何娟便开始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份对笔墨纸砚特别的热爱,始终伴随着她的成长。“书法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让我在工作中更加专注和沉稳。”何娟说道。

  工作之余,何娟总会寻一处安静的角落,铺开宣纸,研墨提笔,将内心的思绪与情感倾注于笔端,无论是工作上带来的感悟,还是生活中的点滴触动,都化作她笔下或遒劲有力或婉转流畅的墨迹。

  何娟的这份理解,正是源自岁月的积淀和茅台文化的浸润滋养。“当初构思这幅作品时,恰逢《茅台玖章》发布,我仔细研读了《茅台玖章》,认为‘顺天敬人 明理厚德’这几个字很精准地概括了茅台的生产理念、人与人之间的处世哲学等,是全体茅台人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回溯自己的创作心路时,何娟仍历历在目。

  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文化墙”成为制曲二车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搭建起了员工文化交流的新平台,提升了员工的审美素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车间的展示柜还琳琅满目地陈列着员工们的手工、绘画、纸雕、刺绣、剪纸等作品,这些作品既体现了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不仅点燃了员工对传统技艺的热情,更为车间注入了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

  

绘画:色彩绽放 酒韵悠长

  包装车间10班员工杨莉,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水彩画《传承·妙手·团结·最后一道关口》的创作。

  整幅作品通过细腻的色彩与构图,从瓶身优雅的曲线,再到独特的红色丝带,深入展现了茅台酒的包装生产过程,每一处都蕴含着匠心独运的文化艺术之美。

  作品由四个精心设计的包装场景构成,每一幅画面都承载着特定的象征和意义,不仅展现了杨莉精湛的绘画技艺,更深刻地传递着包装车间的质量理念和团队精神。

  画面“传承”中,经验丰富的老师正专注地向身旁的员工传授茅台酒包装技巧,象征着茅台酒独特的包装技艺得以代代相传。画面“妙手”中,包装员工们凭借长期积累练就的娴熟技艺,给酒瓶系上精致的红丝带,将每一个包装环节都雕琢得尽善尽美。画面“团结”中,员工们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相互协作、紧密配合,形成一个高效的有机整体,展现出强大的团队凝聚力。画面“最后一道关口”中,员工们仔细查看每一处细节,用高度的责任心,守护着茅台酒的品质声誉,让每一瓶酒在消费者手中得到完美呈现。

  杨莉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色彩,将车间繁忙有序的工作场景和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巧妙地镌刻于画布之上,不仅是对茅台酒传统工艺的细致刻画,更是对每一位基层员工辛勤付出的深情礼赞。“我想通过绘画的方式,将那些繁复而细腻的细节一一呈现于画布之上,展现茅台酒包装工艺的精髓,让观赏者能感受到茅台传统工艺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杨莉说道。

  而在制酒六车间,95后黄晨曦则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茅台千年酿酒流淌的智慧注入一幅幅生动的漫画之中,让茅台传统文化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黄晨曦作品

  作品里,黄晨曦用细腻的笔触,将茅台传统工艺转化为直观的视觉语言,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领略茅台酒酿造的精髓。不仅如此,他还将酿酒中的操作要领、注意事项以及白酒酿造知识等融入漫画,设计出一系列趣味横生的对话情节,酒醅中的小精灵们用俏皮的语言讲解着曲块、微生物的奥秘,让古老的酿制技艺与现代知识无缝对接,每一笔线条都在诉说着茅台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

  从剪纸的镂空处,我们看见传统在光影中呼吸;从书法的笔触里,我们触摸匠心在岁月中沉淀;从色彩的绽放中,我们感知茅台酒韵的悠长……正如《茅台玖章》所言:虽酿在“河谷”,但视野格局却站在“山巅”。茅台“酒文化的极致”从来不止于酒香,这些镌刻着茅台文化基因的载体,如同一股涓涓细流,沿着茅台文化的长河静静流淌,沁润着员工对茅台文化的深厚认同,共同构筑起了茅台文化的坚实基石。

一审:张映芳 王城

二审:陈杨 蔡忠成 方存芳

三审:王幸韬 吴德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