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3日 文章作者: 蔡忠成 马帅 刘莎
什么是“关键”?
对于各行各业而言
答案各有不同
但对茅台红缨子公司的育种和制种团队而言
高粱的扬花期
均是毋庸置疑的“关键”
时下,仁怀境内的高粱进入扬花期
虽天气炎热、气温升高
但为了抓住这段黄金时期
负责育种的红缨子公司科研技术部的科研员们
却必须顶着烈日,周末不休
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争分夺秒
李桂英(左)和陈玉彬(右)查看授粉效果
早上九时许
红缨子公司特聘专家李桂英和科研员陈玉彬
一道来到公司楼顶育种基地
在这里,各式育种材料竞相生长
李桂英和陈玉彬仔细查看授粉效果
不时交流探讨
李桂英指着饱满的高粱穗介绍说
“扬花期是去雄授粉的窗口期,
去雄授粉直接影响着高粱的杂交繁育
是科研的‘关键’环节。”
陈玉宇(右)和王继斌(左)正忙着去雄
另一边,茅台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的
陈玉宇和王继斌也在忙着去雄
他们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花蕊中的雄蕊剔除
对于他们而言,这样的“关键”活还有十来天
不过,能跟着李桂英老师学习
俩年轻老师心里头也美滋滋的
李桂英介绍育种方法
随即,李桂英和陈玉彬
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来到坛厂的育种基地
今年,红缨子公司40亩育种基地内
种植有全国各地的高粱品种
它们高矮不同、长势各异
为防止串粉,每株高粱会被套上纸袋
而到了扬花期
为了提高授粉效率
又需将两株适宜的高粱穗“套”在一起
黄淼(左)和同事正在套袋
去年刚研究生毕业的黄淼
干活时身上带着各类装备
标签牌、镊子、剪刀、笔、纸袋……
只见她麻利打开两株高粱穗上的纸袋
和同事交流着,“花期到了,可以套了”
随即套上纸袋、卡上别针
用笔在上面打个√
标志着这两株授粉完成
除了套袋,黄淼和她的十几名同事们
还需每天来到地里
轻轻拍打高粱穗上的纸袋
进而提高授粉效率
对于这群平均年龄三十出头的年轻科研员
这样的“关键”工作他们也还得坚持十来天
骄阳似火,烈日炎炎
育种基地里,茅台人为了关键的“去雄”
忙得脚不沾地
而在红缨子公司的制种基地里
曹道均和他的团队也没闲着
曹道均(右)和同事交流除杂技巧
曹道均,红缨子公司生产管理部坛厂制种基地队长
这阵子,他和团队的“关键”是做好高粱除杂
“国家对高粱种子的纯度要求是98%,公司是99%,
必须得把地里的‘异类’挨个挑出来。”
为了保证纯度,曹道均一边发动农户
一边带领队员和工人到地里“较真”
农户林克江自家地里面给茅台制种,收入有保障。这阵子又化身工人除杂,每天200元工资还包饭,他说非常乐意跟茅台干。
在基地里
晒得黝黑的曹道均头戴草帽
两眼跟探照灯似的盯着地里的高粱
“这株蹿太高,那株长得矮,旁边那棵是病秧子……”
他蹲在高处,目光如炬
一刻不停指挥工人把杂株砍掉
“高粱不等人,灌浆期前必须除杂完毕。”
曹道均和另外三名队员负责坛厂街道的12个组
共计2500亩高粱,需在七月底前全部完成
为此,他们已连续鏖战数日
而在仁怀市鲁班街道和茅坝镇
还有1万多亩的制种基地
在那些地方
同样还有无数个“曹道均”在为“关键”奋战
丰收敬粮农 质量承千秋
坚守质量、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早已融入茅台人的基因
那些烈日下的汗珠子
终将变成茅台这艘大船的“关键”风帆
推着它稳稳向前
一审:王城
二审:陈杨 蔡忠成 方存芳
三审:王幸韬 吴德望